在养羊业中,掌握常见的羊病预防与常规性诊治是非常重要的。在羊的生活过程中,疾病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发病的性质一般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3大类。

    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霉、支原体等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为传染病;

    由寄生虫如蠕虫、蜘蛛昆虫、原虫等寄生于动物体引起的疾病为寄生虫病;

    普通病包括内科疾病(如代谢病、中毒病)外科病、产科病等。


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羊的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易感羊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该病是OIE法定报告动物疫病,也是全球计划根除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规划》,明确将其列入13种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

    2007年,小反刍兽疫首次传入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农业部会同当地政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了疫情。   

    2013年11月底至2014年上半年,小反刍兽疫再次传入我国,疫情波及多个省份。

临床症状



根据症状可分为温和型、标准型和急性型。

    温和型:症状轻微,发热,类似感冒症状;

    标准型:发热,体温可达40-41℃,持续3-8天,口鼻分泌物严重增加,腹泻严重,有时有口腔溃疡;有时表现支气管肺炎,类似羊支原体肺炎;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急性型:较少发生,急性死亡,感染后1-2天内死亡。

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消毒



小反刍兽疫病毒是有囊膜的病毒,自然环境下抵抗力较低,50℃60分钟即可灭活;在pH<4.0或pH>11.0条件下失活;但是,在冷藏和冷冻组织中能存活较长时间。醇、醚和普通清洁剂可以杀灭病毒,苯酚和2%的NaOH都是有效的消毒剂。

如何防范小反刍兽疫

 一是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二是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场前应彻底消毒;

    三是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对外来羊只,尤其是来源于活羊交易市场的羊调入后必须隔离观察30天以上,经临床诊断和血清学检查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

    四是发现可疑病例,应立即隔离疑似患病动物,限制其移动,加强消毒,并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防控措施

一是日常防疫管理 ;

     二是免疫接种 ;

三是监测预警。免疫动物群体以病原学监测为主,非免疫动物群体以血清学监测为主。对病原学阳性动物及同群动物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追溯排查等防控工作;对血清学阳性的非免疫动物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同群动物进行全面排查,并隔离观察至少21天,在隔离期内每周开展检测; 

    四是调运监管 。对继续饲养的羊,经产地检疫合格后,可以从非免疫地区调运至免疫地区,在免疫地区之间、非免疫地区之间也可以跨区调运,严禁从免疫地区调运至非免疫地区。对用于屠宰的羊,经产地检疫合格后,应直接运达目的地屠宰场屠宰,严禁中途卸载或继续饲养。

 各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结合当地小反刍兽疫风险评估状况开展产地检疫。对尚未通过无疫评估验收的地区,免疫场群要求免疫抗体合格,非免疫场群要求抗体阴性。